打开APP

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合作发表最新Cell论文

来源:生物世界 2025-11-09 15:23

该研究通过对现存及已灭绝的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

长臂猿(长臂猿科),是一种与人类和类人猿关系密切的小型猿类,其生存状况受到威胁,但相关研究仍不足。

2025 年 11 月 7 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山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Cell 上发表了题为:Genome sequences of extant and extinct gibbons reveal their phylogeny, demographic history,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的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和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通过对现存及已灭绝的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

图片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基因组学技术,构建了迄今最全面的长臂猿基因组数据集,覆盖了 18 个现存长臂猿物种,并成功获取了包括已灭绝的“君子长臂猿”在内的 3 个古代样本的线粒体基因组。

长臂猿科下四大属——长臂猿属(Hylobates)、冠长臂猿属(Nomascus)、白眉长臂猿属(Hoolock)与合趾猿属(Symphalangus)的演化顺序,长期以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通过全基因组比对,该研究厘清了这四个属的有争议的演化关系—— (长臂猿属,(冠长臂猿属,(合趾猿属, 白眉长臂猿属)))。这一发现解决了长臂猿属级分类的百年难题,为理解其快速辐射演化提供了关键框架。

基于古线粒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团队将已灭绝的发现自秦始皇祖母墓中的君子长臂猿(Junzi imperialis)归入冠长臂猿属(Nomascus),否定了其作为一个独立属的地位。

保护基因组学和生态位模型分析表明,长臂猿种群规模和栖息地适宜性的历史动态变化与过去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是一致的。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转基因小鼠实验,研究团队发现,长臂猿四肢较长与 Sonic Hedgehog(SHH)基因中的 205 个碱基对的缺失有关。

该研究的核心发现:

基因组分析厘清了长臂猿属及种水平上存在争议的演化关系;

古线粒体 DNA 显示,已灭绝的君子长臂猿(Junzi imperialis)是冠长臂猿属的一个物种;

基因组历史揭示气候影响并为受威胁长臂猿的保护提供信息;

长臂猿特有的 SHH 调控元件中的片段缺失,有助于四肢伸长。

图片

总的来说,这些发现推进了对长臂猿进化、生物学以及保护工作的理解。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谷”或“来源:bioon”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谷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生物谷”。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87%用户都在用生物谷APP 随时阅读、评论、分享交流 请扫描二维码下载->